陪诊服务的主要客户是 “就医时需要帮手” 的人群,核心可分 6 类,都是生活中看病容易犯难的人:
他们大多子女不在身边,或腿脚不便、不会用智能手机:
看不懂医院公众号挂号,需要帮忙线上抢号、操作自助机;
记不住医生说的用药方法,希望有人把医嘱写成清单(比如 “降压药每天早上吃 1 片”)。
孩子发烧哭闹时,家长既要哄娃又要排队抽血、取药,手忙脚乱:
希望有人帮忙抱孩子、排队占位置,记清楚医生说的 “退烧药间隔 4 小时吃”;
遇到孩子抗拒检查(如抽血),能帮忙安抚情绪(比如用玩具分散注意力)。
孕中期后肚子大,走路累,做 B 超、胎心监护要频繁排队:
需要帮忙拎包、找休息的椅子,记录医生说的 “下次产检要空腹”“补铁剂饭后吃”;
孕晚期独自就医时,希望有人陪同以防突发情况(如头晕、破水)。
上班族请假难,一个人做胃肠镜、拔牙等有创检查时:
希望有人陪在检查室外,帮忙保管物品、第一时间拿到检查结果;
做完小手术后(如脂肪瘤切除),需要有人帮忙取药、打车,甚至照顾术后饮食(如买粥)。
对大医院流程陌生,容易 “挂错号”“找不到科室”:
需要提前规划就诊路线(如 “先去 3 楼神经内科开 CT 单,再去 1 楼预约”);
帮忙沟通医生问清楚 “异地医保怎么报销”“是否需要住院”,避免多跑冤枉路。
糖尿病、高血压等患者每月复查,药品种类多:
帮忙整理既往病历、提醒复查项目(如 “这个月该查血糖糖化了”);
代取长期服用的药品,尤其是行动不便时(如坐轮椅的老人)。
陪诊的核心客户是 “就医有障碍的人”—— 可能是身体上的(老人、孕妇)、精力上的(带娃家长)、环境上的(外地患者),或是心理上的(独自就医的年轻人)。陪诊师的作用就是帮他们 “解决实际麻烦”+“提供情感陪伴”,让看病从 “麻烦事” 变成 “有人帮着办的事”。
有任何问题欢迎咨询微信搜索公众号【慈萌陪诊】
上一条:
陪诊师需要具备哪些软技能(如耐心、应急处理)?
下一条:年轻人会使用陪诊师吗?主要场景是什么? |
返回列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