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年人用陪诊师时,子女最关心的是 “能否放心托付”,核心盯着 5 类问题:
怕陪诊师只顾办事不管人:
会不会全程看护?比如扶老人上下楼梯、提醒 “慢点儿,注意台阶”;
突发情况能不能处理?如老人头晕、摔倒时,能否立刻喊护士、联系家属。
担心老人听力差、记不住,陪诊师需:
用手机录音或手写记录医嘱(如 “降压药每天 1 片,早餐后吃”);
把专业术语翻译成大白话(“低密度脂蛋白高”=“坏血脂高,少吃油腻”);
取药时核对药名、剂量,避免拿错。
关注收费透明:
基础服务包含哪些?额外服务(如买饭)是否单独计费;
会不会主动提醒用医保卡报销,所有缴费凭证(挂号、药费)能否拍照留底。
怕陪诊师态度差:
说话会不会放慢语速、重复解释(老人问 “去哪层楼”,能否耐心再讲一遍);
有没有主动关怀?如帮老人找椅子坐、递水,不催促、不甩脸色。
担心老人基础病多,陪诊师需:
遇到低血糖(手抖、冒冷汗),能否立刻拿糖块、找护士;
检查结果异常(如血压飙升),能否快速联系家属、送急诊;
老人抗拒检查(如抽血),能否耐心安抚(“别怕,我陪着你”)。
子女花钱买的是 “双重安心”:
老人在医院有人贴心看护(安全、耐心、管细节);
自己远程能放心(医嘱准、花钱明、应急稳)。
核心是希望陪诊师像 “临时子女” 一样,让老人不孤单、不出错,自己不用操心。
有任何问题欢迎咨询微信搜索公众号【慈萌陪诊】
上一条:
年轻人会使用陪诊师吗?主要场景是什么?
下一条:医院是否有合作的陪诊师团队? |
返回列表 |